2025.3.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证券期货行业今年的投资者保护日,主题聚焦"维护权益"三个维度:1.宣传监管机构与经营机构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举措;2.展示打击非法证券活动成果/风险提示;3.开展退市投资者教育。口号是:保障金融权益,助力美好生活。
结合我们工作中的实践,我们知道,在金融交易中,消费者常因信息不对称、专业门槛高等问题处于弱势地位。近年来,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,旨在帮助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以下从金融消费者的核心权利、维权途径及自我保护策略三方面展开科普。
一、金融消费者的八大核心权利
根据《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》及相关法规,金融消费者享有以下权利:
1.财产安全权:金融机构需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,严格区分自身资产与客户资产,禁止挪用、占用客户资金。
2.知情权:金融机构须以通俗语言披露产品风险、收益等关键信息,不得夸大宣传或隐瞒风险。
3.自主选择权:消费者可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,金融机构不得强制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。
4.公平交易权:禁止设置歧视性条款或限制消费者法律救济途径,如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消费者责任。
5.依法求偿权:金融机构需建立投诉处理机制,高效解决纠纷,并接受社会监督。
6.受教育权:金融机构应普及金融知识,帮助消费者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金融素养。
7.受尊重权:不得因性别、年龄、民族等因素歧视消费者,需尊重人格尊严与风俗习惯。
8.信息安全权:严格防控信息泄露风险,保障消费者个人金融数据安全。
二、权益受损时如何维权?
当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,可通过以下合法途径解决:
1.与金融机构协商:优先联系金融机构客服或投诉部门,要求合理解释或赔偿。
2.向监管部门投诉:若协商无果,可向银保监会、人民银行或地方金融监管局提交投诉。
3.申请调解或仲裁:通过金融纠纷调解组织或仲裁机构解决争议,成本低且效率较高。
4.司法诉讼:针对复杂纠纷或重大损失,可向法院提起诉讼。
5.警惕非法代理维权:切勿轻信“代理退保”“代理投诉”等黑灰产,避免陷入二次诈骗。
注意事项:
保存交易凭证、合同、聊天记录等证据;
投诉时需客观陈述事实,避免捏造信息;
理性维权,不得扰乱公共秩序。
三、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实用策略
1.强化信息保护意识
谨慎使用公共Wi-Fi,避免泄露账户密码;
不随意在社交平台晒证件、车票等敏感信息;
定期更换密码,避免“一码多用”。
2.科学选择金融产品
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配置资产(如存款、保险、理财的合理搭配);
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产品,警惕“高收益、零风险”骗局。
3.主动学习金融知识
参与金融机构举办的普及活动,了解常见诈骗手段(如虚假投资平台、钓鱼链接);
阅读合同条款,重点关注费用、风险及退出机制。
四、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未来趋势
当前,我国正推进“大消保”格局建设,通过统一监管标准、强化数字技术应用(如大数据监测非法广告),以及完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进一步提升保护效能。消费者亦需与时俱进,适应金融创新环境,守护自身权益。
结语
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仅是个人“钱袋子”的安全防线,更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。通过知权、行权、维权,每位消费者都能在复杂金融环境中筑牢风险屏障,共享金融服务的便利与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