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,非法荐股、场外配资等违法活动屡禁不止,严重侵害投资者权益。尤其是老年群体和年轻群体,因风险防范意识薄弱,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。值此“3·15”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之际,本文聚焦重点领域风险,呼吁全社会共同筑牢金融安全防线。
一、非法荐股:披着“专业”外衣的陷阱
非法荐股活动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翻新手段,其核心是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投资者付费获取“内幕信息”或“高收益策略”。常见形式包括:
1.短视频平台包装“股神”:通过虚构盈利截图、夸大AI工具功效,吸引用户购买课程或加入付费群组。
2.社交平台引流诈骗:以“免费荐股”“涨停板预测”为诱饵,将用户引流至第三方平台实施诈骗。
3.假冒合法机构:通过伪造资质证书、冒用金融机构名义,骗取投资者信任后收取高额咨询费。
案例警示:某机构曾以“顶级投研团队”名义直播荐股,诱导投资者跟风买入后股价暴跌,调查发现其根本不具备证券咨询资质。
防范建议:
核实资质: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查询机构及人员资质。
警惕高收益承诺:对“稳赚不赔”“黑马股”等话术保持理性,拒绝向个人账户转账。
举报违规行为:发现可疑账号或内容,及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举报。
二、场外配资:高杠杆下的“财富绞肉机”
场外配资通过非法渠道提供超高杠杆(可达10倍以上),看似放大收益,实则暗藏多重风险:
1.强制平仓风险:股价小幅波动即可导致本金血本无归。
2.虚拟盘诈骗:部分平台利用虚假交易系统截留资金,投资者操作未实际进入市场。
3.资金安全风险:配资公司跑路、挪用资金等事件频发,维权难度极大。
防范建议:
选择合法融资渠道:通过持牌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,杠杆率受严格监管。
拒绝“虚拟盘”交易:验证交易流水是否与市场实时数据一致。
强化证据留存:保留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,遭遇诈骗立即报案。
三、老年群体:警惕“养老钱”投资骗局
老年人因信息获取能力有限,易被“高息养老项目”“以房养老”等话术迷惑:
典型套路:以“保本高息”诱骗抵押房产,最终因平台爆雷导致无家可归。
风险根源:轻信熟人推荐、过度追求收益,忽视合同条款审查。
防护指南:
理性规划资金:将日常生活费与投资资金严格分离,避免“孤注一掷”。
多与子女沟通:投资前与家人协商,利用正规平台验证产品合法性。
安装反诈工具: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,拦截可疑电话与链接。
四、年轻群体:远离“投机心态”与信息陷阱
年轻投资者热衷追逐热点,但经验不足易陷入误区:
1.频繁交易:过度依赖短线操作,增加成本且收益不稳定。
2.轻信网络信息:盲目跟风“大V”荐股,忽视独立判断。
3.个人信息泄露:为获取“内幕”轻易提交身份证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。
成长建议:
夯实金融知识:学习基础投资理论,避免“凭感觉”决策。
科学配置资产: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,避免过度加杠杆。
保护隐私安全:拒绝来源不明的理财APP,定期修改账户密码。
五、多方合力,共建健康投资生态
1.监管从严:持续推进非法荐股、场外配资专项整治,强化行刑衔接。
2.平台尽责:短视频、社交平台需加强账号审核,封禁违规内容传播。
3.教育先行:金融机构与媒体需用通俗语言普及防非知识,提升公众辨识力。
结语:投资无捷径,理性是基石。无论是老年朋友还是年轻一代,唯有增强风险意识、选择正规渠道,方能避免“馅饼”变“陷阱”。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,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清醒与自律。